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,离不开文明的修复

时间:2025-04-04 23:37:29来源:传媒新闻网 作者:竹影

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,离不开文明的修复。而文明的修复,又离不开典籍记载的历史。笔者在梳理和拼凑近代历史时遇到了一些困难,有许多典籍“只闻其名、不见其身”,例如,笔者已经发现《万国公报》辑录了近代历史很重要的一些内容,但一直未能找到原本来做比对研究。又如,青華道人也曾经努力搜寻过《西镜录》(又名《欧罗巴西镜录》),但也没有找到。2022年10月19日,笔者在研究《函宇通》这本古籍时写了一篇文章《穿越600年风雨,终于找到你:郑和海舶志现世!还想妄图切断华夏与美洲之间的联系?追寻中国大航海的真实足迹》,其中提到了明代王宗载所著的《四夷馆考》。《四夷馆考》依据的是海盐同乡郑晓的《皇明四夷考》,而《皇明四夷考》则来自于清朝禁书郑晓所著《吾学编》,《吾学编》的内容来源于《大明一统志》,《大明一统志》关于海外番国的资料主要依据的是郑和下西洋整理出来的资料。《大明一统志》到了清代,已经被满清删删改改,残留的信息中缺失了有关欧洲和美洲的内容,早已面目全非。清代版本复刻的《函宇通》介绍中也提到一个重要信息,称“地纬一卷全书凡84篇,十之八抄撮外纪,十之二采录自四夷馆孜东西洋孜等书”,说明《函宇通》内容辑录自先前华夏古人的典籍,而绝非抄袭所谓1623年的《职方外纪》。我们只要找到四夷馆孜,东西洋孜,是不是就有可能获知真相了呢?为了竭尽所能还原那段被抹去的历史,笔者尝试了许许多多的办法,查阅的资料涉及全球三十余国、至少七十多家图书馆。然而,仍旧踪迹隐没,“杳无音信”。时间恍如门缝中的浮光,眨眼间掠影而过,一回首已是匆匆两载。2024年9月17日,典籍回家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启动。截止目前,参与转发和呼吁的人数已经超过33万。虽然尚未引起更广泛的注意和支持,但令人欣喜的是,安徽的王老师得知了我在寻找王宗载《四夷馆考》的事情,很快就联系了一位爱好收藏古籍的道兄,没过两天,竟然真的找到了复刻的《四夷馆考》(甲子夏六月,东方学会印本)。这还真是一番奇妙的际遇。努力正本清源的历史学者们,肯定也曾遇到过某些古籍遍寻不着的问题,就像十多年前,雷银照教授为考察专业术语“电气”的来源,四处搜寻《博物通书》而不得一样。后来,历经艰辛,终于找到了这本意义非凡的《博物通书》,才让中国人第一次了解到原来华夏与电气、电报、无线电的发明和使用有着很深的渊源,我们不是某些崇西派描述的那般不堪、那般落后,那般“只有技术,没有科学”。前不久,成都的郑老师激动地发消息告诉我:朱载堉也进入八年级上册的物理教材了!朱载堉是明代著名的历学家、数学家、律学家。他一生勤勉,对华夏和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,其首创十二等程律理论,解决了有史以来音乐上所追求的实现旋宫转调的理论难题,成了钢琴的鼻祖,并掀起了世界音乐史上的一次革命,被后世尊称为“乐圣”、“乐祖”,李约瑟称其为“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”;他把十二平均律的理论推广到音乐实践中,精心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定音乐器——弦准;他最早创立了“舞学”一词,制定了舞学大纲,把舞蹈从音乐里分离出来,为“舞学”提出了一系列颇为先进的教育观念;他擅长白描画,绘制了华夏历史上最详尽的舞谱和舞图,是我国历史上舞谱的集大成者,其拟定的“舞学十议目录”等理论和成就在中国舞蹈史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,设计的 《天下太平舞》更是开创了团体操的先河。除此之外,朱载堉还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科学成就。1.最早使用算盘进行开方运算;2.全世界最早解答了已知等比数列的首项、末项和项数,如何求解其他各项的方法;3.首次找到了四项等比数列的求解方法和求解公式;4.最早找到了不同进位制的小数划算方法;5.完成九进制和十进制的小数换算;6.通过实验提出了管口校正方法;7.自行设计了以十二平均律为原理的定音乐器;8.通过排黍定尺实验,研究度量衡的变迁史,其方法影响深远;9.测定洛阳地区的地磁偏角,这是科学史上第一个有精确数值的磁偏角记载;10.制定了两种历法(黄钟历和圣寿万年历),与邢云路一起对明朝的历法进行了修正,推算了空前精确的回归年长度,准确的测定了北京的地理纬度,又准确的测出了水银的密度;11.他在物理学和乐器学史上最早发现管乐器的末端效应,并且影响后世三百多年之久;12.他考辫历代度量衡的变迁,其方法影响后世几百年。朱载堉一生笃学不怠,潜心著书,著述超过百万字,作词脍炙人口,在文学性上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。“混元三教九流图”出自朱载堉之手,他以漫画形式将佛、道、儒三家合为一体。是的,您没看错,是漫画。但是,就是这么一位华夏历史上无比优秀的北斗英雄人物,时至今日,却是鲜为人知。当郑老师询问身边的数学老师、音乐老师、物理老师以后,惊异地发现他们对朱载堉几乎知之甚少。知之甚少,教材里又编写了,那上课时怎么教学生呢?笔者只能应郑老师的请求,将在北京新书发布会的演讲PPT发了过去(当然,购买《明珠蒙尘》也是一个方法,里面有详细叙述)。实际上,朱载堉的《乐律全书》,现在保存最好的版本是在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。朱载堉本是郑王世子,可以衣食无忧,但他却做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,宁愿在艰辛的环境中默默研究十九年,阅尽繁华,感受世间冷暖,养成了淡泊名利的性格,所以他的一生并不焦虑,反而过得异常充实。他的孝悌精神令人感动不已,堪称华夏传统美德的楷模。朱载堉踏踏实实,身体力行,耐得住寂寞,没有学术造假,其钻研精神令人敬佩,也是人生的一盏明灯。朱载堉与苏轼一样,都是人生的典范,是华夏民族精神世界北斗式的人物。其精神品质,对于当下浮躁的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。那么,这么伟大的一个历史人物,我们后来为什么就渐渐不为人所熟知了呢?实际上,这与康熙和乾隆对朱载堉的打压有关,文字狱对文化传承的伤害实在是太大了。根据中国资深科学史家和中国物理学史学科创建者戴年祖教授《“康乾盛世”下的朱载堉命运》一文的考证,朱载堉所创建的新法密率(十二等程律),被清朝康熙帝抄袭和歪曲,之后又受到乾隆帝的无理辟识。乾隆帝十年间下六道圣旨,令其儿子和殿前文儒大臣对朱载堉及其音乐理论展开批判,掀起了一场对朱载堉文字狱式的围剿。康熙撰写《律吕正义》一书时,曾剽窃朱载堉的《乐律全书》并加以曲解,以此来显摆自己的才能。不仅如此,还让大臣们痛批朱载堉。1952年,音乐史家杨荫浏对康熙评价道:“……圣祖不肯承认他是参考了朱氏的说法,他又固执地不愿意自同于亡国世子的律吕系统。求异于朱氏的等律,他于是乎又回过头去,从三分损益法中寻求出路。求异于朱氏异径之说,他于是乎竭力主张同径。……他打破十二律的系统,而自成其旷古未有的十四律系统。……音律之学,到了此时,可以说是受到从来未有的打击。”乾隆十一年(即1746年),乾隆继承祖父之志,开始着手编纂《御制律吕正义后编》。他亲自撰文对朱载堉的新法密律展开攻讦,发下六道圣旨展开学术围攻,还为此专门组织了一个“痛批痛骂”团,罗列了朱载堉的“十大罪状”。真正了解朱载堉成就的,清代有记载的,唯有音律学家江永一人而已。朱载堉的人生履历、成就和故事,笔者是从多本海内外的古籍记载中拼凑而成的。于是,一个问题产生了,在历史上像朱载堉的这样被埋没的科学人才有多少?这些科学人才又留下了那些惊世之作?时至今日,我们还有吗?没有科技,无法强国,也无法富民。历史悠悠,长河泱泱。华夏上下五千年,明明积累了那么多典籍,可为什么有些没能保存下来,有些流失海外?除了毁于战争,清朝文字狱的封杀、编纂四库全书时的毁书外,还有一些其他因素:例如,被洋人打着考古名义窃取,被人监守自盗(如永乐大典),被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、大肆劫掠,被侵华日军有计划抢掠(搬空出版社和大学图书馆)等等。针对散落海外的典籍,中国是采取了一些行动的,还财政拨款数亿,但是收效甚微。因为对方一看是官方身份,就毫不犹豫地拒绝了。大学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去做,推进也并不顺利。反倒是一些受到感召的海外华人,可以有身份的便利,没有查阅方面的阻碍。虽然工作辛苦,犹如大海捞针,但收集海外典籍,是可以修补历史,正本清源,并填补国内一些空白的。这有助于建立民族自信、科技自信、文化自信、道路自信、制度自信。相信每一个中国人(残次品除外)看到华夏的璀璨文明后,都为之深深震撼和自豪。同时,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殷鉴,牢牢树立科技强国、科技富民的思想,用强大的科技力量来造福百姓、护卫华夏,乃至天下苍生。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。通过上文的论述,如果您明白了典籍回家的意义,就请动动手指,扫码参与转发,让更多的人知道吧!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相关内容